本网讯 心理学在司法流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多大?如何解读犯罪心理?语言学与法律心理学的关系如何?11月30日晚上,著名教授论坛第193讲在北校区九教MBA学院丝纺讲坛举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作了题为“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的讲座,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答。法律硕士研究生出席聆听了此次讲座。
心理学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
马皑指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并在司法人员的甄选安置、调解纠纷、群体事件和人质危机谈判等司法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他详细分析了司法人员的甄选安置的心理特征,诉讼参与人与证人的冲突状态与心理原因,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害人的心理特质等,并结合洛阳性奴案等近年热点案件进行阐述。提到司法人员的甄选安置,马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家庭的建立,司法人员容易出现职业疲倦、压力增加的情况,因此在甄选司法人员的时候会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挑选适合的人选。”

讲座现场
在进行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和犯罪心理画像时,马皑结合自身丰富的案件侦查经历和其他典型案例,并与台下听众保持密切互动,生动风趣地对犯罪心理进行了周密分析。他通过自己亲历的一件简单入室盗窃案展示了案件侦查过程中的假设和侦查策略制定的全过程;通过“绿河杀手”案件与美国旧金山国家公园的连续杀人案件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构建的一般方法。

马皑解读犯罪心理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马皑肯定了社工在与人沟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其“深入人心”。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张力不断扩大,容易引发冲突与纠纷,他认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需要在心理学指导下选拔与培养调节人员,增强调解员的影响力。同时他认为政府在敏感问题上需要转变态度,从而化解社会冲突与纠纷。谈到群体事件,他深入解读群体事件的起因,详细剖析群体事件与心理学的关系,指出群体事件都有相应的社会心理基础。“不同群体因为不同期望产生了目标与情绪的冲突,当结果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就容易爆发冲突,比如时常发生的球迷冲突事件。”

马皑妙语连珠,引得台下笑声连连
语言学:在法律心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皑分别从审讯、测谎技术、被害人学、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审查判断、法官决策等多个方面,对语言学在法律心理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全面阐述。
他指出,在审讯过程中策略的运用实际上是语言的使用,其中最成功的策略包括诉诸嫌疑人的良心、辨别嫌疑人故事中的矛盾、使用夸奖恭维和提出道德上正当理由或心理上的借口等手段。测谎技术中的谎言识别方法之一就是言语的识别,即通过分析言语文字本身对谎言进行甄别。他结合自己的审讯经历,运用测记忆的技巧对嫌疑人的言语进行了有效的甄别。其他具体实施方法还包括测紧张和测思维。
我校副校长许国彬出席了讲座并为马皑教授赠送纪念品。

许国彬代表学校向马皑赠送纪念品
附:主讲人简介
马皑,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分会前任、候任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法律心理学,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越轨社会学,社会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现更名为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成立于1983年,是目前中国法律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罗大华教授担任主任委员25年,完成了学科开创与普及工作。马皑教授2010年经选举担任会长,成为新一代学科与学术带头人,中国法律心理学界也由此实现新老交替。